9月30日下午,一场温暖而真挚的艺术生涯分享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著名表演艺术家瞿弦和、张筠英夫妇携新书《青春青海》手稿,与现场观众共同回顾了他们不平凡的艺术人生。
活动伊始,瞿弦和、张筠英将亲手书写的《青春青海》手稿正式捐赠给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接受捐赠并颁发捐赠证书。
这份一笔一画写就的手稿,不仅是两位艺术家青春岁月的记录,更是一段时代记忆的见证。瞿弦和动情地说:“上海图书馆是国家级的文化殿堂,能在这里捐赠手稿,是我们的荣幸。”
瞿弦和与张筠英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同班同学,毕业后,瞿弦和毅然奔赴青海,在青海民族歌舞团工作了八年;张筠英则留在北京,两人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异地生活。
瞿弦和回忆,那时的青海生活条件艰苦,副食店里只有干海带,但他从未觉得苦。“我们那一代人,心里装的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在青海演过只有一句台词的群众角色,也带领演员队装台、搭景,什么活儿都干。张筠英每隔12天通过列车员为他捎去食物,默默支撑着远方的他。
这段岁月,不仅锤炼了瞿弦和的意志,也让他从“小少爷”成长为懂得与人相处、甘于奉献的艺术家。张筠英笑称:“他的情商在青海涨了一倍多。”
1953年,张筠英在天安门城楼上为毛主席献花;1955年,瞿弦和也在中山公园为毛主席献花。这些经历深深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选择。
两位艺术家从小与声音结缘。他们曾共同朗诵《风流歌》《我爱这土地》等经典作品,用声音传递情感与力量。张筠英分享了她对朗诵的理解:“朗诵不仅是念字,更是构思和表达。要吸收各门类艺术的精华,与观众共呼吸。”现场,两位老师即兴朗诵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深沉的情感打动了每一位听众。
面对年轻的文艺工作者,瞿弦和寄语:“艺术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张筠英补充:“要对自己有要求,每一篇作品都要有自己的构思和表达。”
两位老师虽已81岁,却依然活跃在艺术一线。张筠英说:“有人劝我们休息,但看到大家的鼓励,我们还要继续向前。”他们的生命,因艺术而永远青春,因信念而异常坚定。
从青丝到白发,从台前到幕后,瞿弦和与张筠英用他们相携58年的人生,书写了一段关于坚守与奉献的传奇。正如张筠英老师所说:“有这么多人在鼓励着我们,我们一定还要继续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