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馆手稿主题馆举办“人民史诗 时代光影”馆藏电影主题手稿文献展

2025-08-13 00:00

图片1.jpg

2025年,中国电影迎来诞生120周年,东馆手稿主题馆于近期举办"人民史诗 时代光影"馆藏电影主题手稿展并将持续到10月中旬,以"人民性""民族性"为线索,通过电影理论、电影文学、电影音乐三大类手稿文献的展示,讲述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并向电影界的学者与艺术家致敬。

图片2.jpg

1905年,京剧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是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成立,开创了中国电影突出人民性与民族性的发展之路。百余年来,中国电影书写人民史诗,记录时代光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佳片,展现了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藏有多类电影主题的手稿文献,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记录了学者与艺术家对电影艺术的思考与创作过程。

图片5.jpg

本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左翼之光:电影史与电影理论"。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学者、作家关注和研究中国电影的发展,思考电影如何为人民服务、为民族服务的问题。例如,1983年,年逾八旬的左翼文化运动亲历者阳翰笙写下了《左翼电影运动的若干历史经验》,阐述了党的电影小组的历史作用:"党所领导的电影小组进入电影领域,中国电影便起了根本性的变化,进步的,健康的,反帝反封建的电影,便逐步地大量地出现在中国的影坛上了。"

第二部分"人民叙事:电影文学剧本与影评"。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创作的起点,电影评论是对电影作品的探讨与交流。它们是电影文献的重要构成,反映了各个时期电影工作者对电影艺术中的人民性、民族性的思考与实践。如夏衍代表作之一《林家铺子》的结尾"船过去了。溪面上是一条涟漪的水路"一段,被评价为"传统艺术表现手段与革命意识形态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让这样的艺术作品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艺术性,同时也兼具民族性。"

第三部分"民族之声:电影音乐文献"。中国电影艺术与中国现代音乐艺术在左翼文化浪潮中共同成长,电影音乐增加了电影艺术的艺术性与表现力,电影艺术的大众性推动了中国现代音乐对人民性与民族性的探索与发展。如贺绿汀在《抗战音乐的历程及音乐的民族形式》一文中回忆:"中国有声电影事业渐渐发达,每部影片总要插一两首歌曲,有许多的爱国歌曲是这样被介绍到广大的民众面前。这时写得最多最受民众欢迎的就是聂耳先生,他的《义勇军进行曲》也是电影中的插曲。"

图片3.jpg

纪念夏衍先生诞辰125周年

今年是夏衍先生(1900-1995)诞辰125周年,展厅主视觉区以巨幅喷绘夏衍照片幕布、夏衍书桌仿真件等实物还原了夏衍书房,以电子相册展现各个时期夏衍与亲友的交往。读者可以在仿真书桌与夏衍先生"相对而坐",缅怀与致敬这位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世纪老人。

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是夏衍手稿文献的重要收藏地,馆藏夏衍手稿文献由夏衍先生本人、女儿沈宁女士(1931-2024)、哲嗣沈旦华先生(1937-2025)、孙女沈芸女士捐赠。

图片4.jpg

纪念艾明之先生诞辰100周年

今年是艾明之先生(1925-2017)诞辰100周年。展区中心立柜是艾明之先生纪念专柜,重点展陈艾老所获"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奖章、一级编剧资格证书,艾明之的老同事陆寿钧先生于今年3月艾明之百岁诞辰纪念发言手稿,以及馆藏老照片。

2017年,艾明之长女黄小蓓女士将艾明之作品的手稿、信函、签名本、照片、奖章捐赠给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共计350余件。在此,向艾明之先生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感谢,共同纪念艾明之先生诞辰100周年。


返回列表
交通信息
/
开馆时间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淮海路馆 查看地图 >>
地址:淮海中路1555号
地铁: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2号口) 驾车请从高安路南门进
东馆 查看地图 >>
地址:迎春路300号(正门)、合欢路300号
地铁:18号线(迎春路站4号口),2号线(科技馆站3号口) 驾车请从合欢路300号进